一年来,在连续穿越“整合”与“融入”两道关口后,市场监管真正走上了如铁漫道。我,徐剑飞,作为荣巷分局的一名干部,从改革、监管、心态三个方面讲述一年来身边的变化,管中窥豹,可见改革轮廓之斑。
机构改革触发职能整合“蝴蝶效应”
在荣巷街道,11家食品生产企业、396家食品流通单位、260家餐饮单位全部实现一家监管,原分属两个部门的“食品流通许可证”和“餐饮服务许可证”双证合一,实现一门受理。更方便的是,老百姓对于食品的投诉再不愁找不到“维权大门”,一条热线就能解决问题。除了食品,职能的整合还引发了其他连锁反应。如在市场准入上,分局同步完成了营业执照、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“三证合一”,准入门槛大大降低,有效推动了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,全年新增企业427家,同比增长17.5% 。
基层监管重心指向一个“地心引力”
上面千根线,基层一根针,这是市场监管局成立后,基层面临的最大难题。现有人员业务水平与庞大的监管主体、精细的监管要求完全不匹配,分局监管干部只有10名,面对5215家市场主体,承担着从企业出生到产品入市,几乎所有环节监管职能。经过实践探索,分局找到了“服务发展、严守安全”的目标方向。一年来共设立登记各类经营主体830家,经营许可105家,实施法定抽检120批次,办理各类案件22起,开展各类专项15次,在荣巷地区营造了良好的“创业环境”、“经营环境”和“消费环境”。
人员心态调整上轨不失“速度激情”
原质监、食药监的同志去了新的环境从事从未涉及过的基层监管工作,原基层工商的同志人马未变,职能却整整翻了3倍。一路走过,看到老同志写下了“市场监管勤为径,守护安全苦作舟”的人生格言,看到某个深夜8个干部蹲点一家无证生产企业买来几盒馄饨充饥,看到3位女同志长期坐在办证窗口嘴里磨出水泡,由衷觉得基层面对改革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超出了想象,交出的成绩单不比别人逊色。荣巷分局局长杨晴说,现在的基层干部干劲非但没有松懈,反而充满了速度与激情。